检品机“嗒嗒”作响,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节拍器。流水线尽头,她时而俯身调整设备参数,时而抽检通过的成品,就像一把刻度精准的游标卡尺,钉在纸浪翻涌的关口。她就是防伪制品公司检品车间员工——魏慧芳,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“魏姐”。
检品工序是印刷生产的“守门人”。每天,几十万个印刷产品从高速运转的机器中有序产出,带着油墨的余温来到魏姐面前。在她的工作台上,放大镜、色卡、刻度尺整齐摆放着,这些简单的工具就是她的“工作伙伴”。14年来,经她检验的印刷品数量众多,足以铺满数千个足球场,却未曾出现过批量质量事故。“这张颜色偏差了0.5个色值”“那处的套印误差超出了0.2毫米”,那些连精密仪器都可能遗漏的细微瑕疵,她总能发现。工作时,魏姐始终维持着同一个姿势:背脊笔直,脖颈微倾,双眼与纸面保持30厘米。那是她用14年光阴校准出的“黄金距离”。有人问她累不累,她笑道:“看久了,眼睛跟纸就长在了一起。”
日本质量管理大师今井正明说过,“现场主义”就是让人贴近尘埃,用肉眼去敬畏细节。魏姐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论,可她用14年的时间,把这句话变成了最质朴的注脚——她俯身的姿态,就像是对“品质”最诚挚的鞠躬。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到“心流”时说,人在极度专注的时候会进入忘我境界。魏姐的“心流”瞬间,就藏在一张张被检验放行的成品之中——那是她与质量的轻声对话,也是她品质如一的坚持。魏姐如此说道:“合格品上印着的不只是图案,还有我的名字。”
14年过去了,她带出了12名徒弟,自己却从未离开过检品机半步。“换岗?总得有人要守最后一道门。”语气淡得像在说天气,却把“责任”两个字重重砸在地上。这种甘于平凡却拒绝平庸的态度,正是当代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。
有人认为,工匠精神意味着惊天动地的突破,然而魏姐用14年的光阴向我们表明,所谓工匠,是把0.2毫米的误差当成一生的刻度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把它磨至归零。
那些被送往千家万户的精美印刷品,光泽深处,隐匿着一位检品员最为沉默的骄傲。她,从未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,然而,正是她默默的付出,使得“泰宝品质”这四个字,在每一次目光停驻之时都散发出熠熠生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