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红十字会讲师的示范与AED 的清脆提示音交织成一曲生命协奏;当参训员工在人体模型前俯身,一次次校准“30:2”的黄金节拍……8月2日,这场救护员培训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一场“见危能救”的沉浸式实战预演——我们正用行动,筑起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!
培训伊始,讲师用一组数据震撼了所有人:若能在“黄金4分钟”内实施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和心肺复苏(CPR),生存率可提升至87%以上。这些数字让我瞬间觉醒——原来生与死之间,并不隔着漫长的抢救室走廊,而只差一台静静挂在墙上的AED,以及一个愿意第一时间伸出手的人。
当讲师把AED递到我的手中,我第一次真正触摸到这台“救命神器”。开机、贴片、听从指令,所有步骤都被语音简化为“傻瓜操作”;是否放电,机器早已算好,我们只需当好助手。“电子医生在前,我们配合就好。”这句话,轻易地打消了我对“误操作”的恐惧。
真正让我心跳加速的是模拟演练。当演习的“患者”倒地的那一刻,我按部就班地完成评估、呼救、按压,可在拿起AED时,指尖却微微颤抖。讲师轻声提醒:“别慌,听它的提示。”这就像一针镇静剂,让我明白,在急救现场,临危不乱比技术更加难得。正是这场培训,把“想救却不会救”的焦虑,变成了“我能救、我来救”的底气。当我们熟练掌握“海姆立克法”站后环抱、快速向上冲击的动作后,遇到有人呛到脸红憋气时,就不会只是简单地拍背递水;当“30:2”的节拍深入肌肉记忆,遇到路人突然倒地没有反应时,就能马上进行标准按压施救以争取生机;当学会仰头提颏的操作后,人工呼吸不再是课本上的图解,而是可以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。
培训结业后,我们这群从公司课堂走出来的“普通急救员”,将会把专业技能带到岗位和家庭中。一次环抱冲击、一组胸外按压,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,填补了社会急救的“技能缺口”。
当意外突袭,我们将不再只是旁观者,而是那道挺身而出的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