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老家,有这样一群人,用一碗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融化了每一个寒冷的冬天。
这是一个很简陋的早餐摊儿,高中时,每次经过灶君庙的十字路口,远远地,看见那缕淡淡的白气氤氲成诱人的招牌,肚腹便提前预约了味蕾。
地摊儿面积不大,依傍着广场东侧的小花园,三轮车一支,就是整个“餐馆”:两大保温桶粉浆正好撑满车厢,后挡板打开平放,放置一盆洗碗水,挡板下面是换洗的一大桶清水。三轮车车座上放着泡沫箱,装着配餐的烧饼,脚踏板上放着盛茶叶蛋的盆,车把上挂着打包用的塑料袋。
沿着三轮车里侧,三四张简易矮桌配上各式各样的皮条凳、木头凳、铁架凳,便构建了以天地为棚的餐厅。
粉浆大娘很是专业,她手脚麻利,经常一个人便应付了早餐高峰。“大碗小碗?”顺手操起三轮车车帮上摞着的不同型号的碗,小碗一勺半,大碗两勺,配上一调羹韭菜碎或芹菜碎,一转身放在身后的餐桌上,筷子、勺子、辣椒末全部自取。
和别家粉浆不同,她家的粉浆没有那么酸,里面点缀着黄豆和花生,煮的菜也不是芹菜叶,而经常是她自己晒的干菜,有干黄菜,也有干米谷菜。吃着粉浆,耳朵里不时传来粉浆大娘絮絮叨叨跟熟识的食客唠嗑,哪个爱先捞面条再喝汤了,哪个一碗粉浆喜欢加半碗辣椒酱了……冬天的临街花圃,没了夏天绿阴遮蔽鸣声上下的热闹,只有精干伶仃的树,枝枝叉叉把东升的阳光分割成斑斑驳驳的温暖,分享给每一个正在吃粉浆的人。
坐在粉浆摊前,悠闲地看着一个小县城的清晨在你眼前开始慢慢苏醒:对面KTV的工作人员整好队在广场上随着激越的节奏做操、呼号,上班的车水马龙匆匆忙忙沿着广场两侧分流,平凡的人间烟火就这样慢慢升腾。
当然,更多的时候,掐着点上学,早出门十分钟,我就能在地摊上扒拉一碗粉浆,不用登堂入室,不用买卡找零,甚至自行车钥匙都不用拔,直接坐在车座上就吃完早餐,然后奔向学校。
真赶不上的时候,我还会打包一碗粉浆带回学校吃。同学打趣道:你咋那么喜欢吃粉浆了?
生活不就是一碗粉浆吗?有糊糊涂涂的粉浆,有便于消化的面条,有需要咀嚼的干菜,偶尔也有豆子带来的小惊喜。
粉浆也是一碗生活。大碗两块半,小碗两块,价格不贵,普通而平淡。在清冷的早晨,就是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浆下肚,一天的生活就有了底气,就有了奔头。
一碗粉浆,碗里是匆忙工作的食客,碗外是辛勤劳作的摊主。一个平平常常,一个普普通通。
人间烟火气,不正是这样一群热爱生活的人燃起来的吗?